清光绪年间,乐山县怀苏镇的人,流行把牛身上卖剩下的边角内脏放进大锅里,混着各类食材一起熬煮,香气飘满峨眉河。行脚的挑夫来不及落座,一脚着地一脚跷在连接桌腿的木条上,高汤一涮就埋头吃,跷脚牛肉由此得名。 肖家老一辈人在摊子上一站就是几十年,做跷脚牛肉已经成了家传的手艺。早年间,跷脚牛肉只是给工人们裹腹的简餐,摊子上也只有一个黄泥灶、一口大锅、再挂个烫菜的蔑篓。一代代传下来,锅里的汤料不断精进。 食客们远赴川南,只为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