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ngfangdian Zhando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

Yangfangdian Zhando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

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· Haidian, Beijing
HOURS
Closed
DIANPING
(61)
4

Ratings & Reviews

4.0
(61)
大市场,专门早上赶早来的。离家两三站地。蔬菜,水果,豆制品非常丰富,而且挺新鲜的 其实我是想买这个市场的凉皮和炸糕来着。便宜而且好吃,就是得坐车来。还有卖现成的烤羊肉的,看着也挺好的 周六日闲逛逛也挺好的。这里的菜价还是有优势的
More
Li***__
4 months ago
中午下来遛弯进去买点水果,不在这边住很少来这个市场。市场规划很好也很干净,菜品种类非常齐全比小菜店还是便宜一些,但是没有天津市场便宜。水果蔬菜的质量我觉得都还可以,大部分商贩很热情,东西也基本足斤两。
More
王**
5 months ago
《时代的烙印——农贸市场,自由市场[得意][得意]》 去年路过羊坊店那边,正好看见马路对面有个农贸市场,于是就走进去转了转,没想到里面还挺大卖的东西还挺齐全的。 今天就着羊坊店的农贸市场,说说我小时候关于农贸市场的记忆吧。农贸市场这玩意儿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慢慢推行的,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是没有私营经济这一说的。 其实,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之前。几千年来,中国其实一直都是市场经济。 除了一些国家专卖的,比如说盐铁之类的物品之外,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个人私营买卖。 比如说北京的珠市口,菜市口,礼士路等等。其实就是原来老百姓摆摊卖货的地方。 珠市口原来是卖猪的地方,菜市口顾名思义,是卖菜的地方。礼士路原来是卖驴的地方,是驴市路的谐音。 只不过后解放后公私合营后,这些私人摆摊都属于不合法行为了,些私营经济者被统一的集中在一起,成立了公家的国营单位。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全聚德烤鸭店,其实在公私合营的时候,全聚德烤鸭店是北京六七家烤鸭店合起来的。因为这其中全聚德的名头最大,所以就统一叫全聚德烤鸭店。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卖东西的全部都是公家的买卖。 改革开放之后,慢慢也允许个人卖东西了。 于是北京城市周边的农民兄弟近水楼台先得月,最先拿着自己的农副产品进城买卖。 一开始都是自发的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卖一些农副产品。后来,政府为了方便市民购物成立一些农贸市场。 我小时候几乎每个片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农贸市场,不过到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消失了。 你比如说到现在,在江湖上依旧还有其名号的官园农贸市场,也就是现在紫竹桥那边的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的最前身。当年因为姥姥家离这个农贸市场非常近。所以每次去姥姥家都是路过这里,在这里等26路公共汽车,可没少往这里逛。 还有就是当年我们家那边的长椿街西里自由市场。一开始也叫农贸市场。 因为最开始主要就是经营农副产品,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,个体户私营商户越来越多了,于是农贸市场里也进驻了不少城里的待业青年摆小摊位,甚至于还有最早的北漂开的一些小吃店小吃摊什么的,于是就改名叫自由市场了,可能取自由经营的意思。 我记得当年离我们家近的那个长椿街西里自由市场。这个走市场是按照街道的走向东西走向。 正门是在东口,对过儿就是国华商城。 从东口进去基本上都是卖服装的,鞋帽的,玩具的,小百货的。 然后从副食店那开始开始才是卖一些米面粮油的,再往后就是卖蔬菜什么的,还有后来还增加了卖鸡蛋,活鱼,活鸡,猪肉什么的摊位。 最早的农贸市场都不是固定摊,谁来的早就先占一个铁皮柜子卖东西。后来随着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等小摊的入驻,开始有了很多的固定摊位。 当年靠东段的基本上都是固定摊位,只有快到西边尽头的位置才是所谓的散摊。位置不同,收费也不同,你固定摊位收费就贵,而且是按年收那种散摊就便宜,你白天收一天的钱,我记得当时好像是一个散摊摊位,收你五毛钱。 长椿街西里自由市场一直到被关闭前一直属于露天市场。就是固定个体户有一个铁皮棚子。 卖服装鞋帽,玩具,小商品什么的在门口安了一个卷帘门。不过还算露天自由市场,那真是冬天冷,夏天热,赚点钱是真不容易。 当时刚有农贸市场之后,确实方便了许多。冬天还有卖豆芽菜的,还有卖冻豆腐什么的。 且你去买猪肉或者。鱼什么的还可以跟摊主讨价还价,还可以挑选不同的部位去买,这原来在公有制的时候是不可以想象的。 当年你要敢在国营副食店跟服务员挑三拣四,最起码给你一个大卫生球眼,甚至于呲瞪你几句你也没脾气。 而且那时候国营副食店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风气。那些副食品的俏货基本上都走H门,被关系户买走了,老百姓只能买他们挑剩下来的不好的东西。当年你买猪肉,那猪肉肥的呀,猛一瞅,还以为摆了一案板豆腐呢,就在浮头上有一丝红色,大家戏称这种猪肉叫丹顶鹤。 至于说肥肉上的那些精瘦肉早就被他们剔走,私自走H门,卖给亲朋好友关系户用了。 不过,这种农贸市场也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各种缺斤短两现象十分严重。 我记得一开始人们还是从公有制经济过来,没有转过弯,所以被这帮缺斤短两的摊主黑了不少钱。 后来大家都知道这种猫腻了,于是那时候但凡家庭主妇去农贸市场买东西,必带一个小弹簧秤。买完之后当场就称一下,看看分量准不准? 当然了,买东西之前也要把弹簧秤拿出来,在摊主面前晃一晃,告诉我是有备而来,你可千万不要太黑。 毕竟那时候的人还都是为了买东西,只不过不想被缺斤短两罢了。那年头还没有职业打假的,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还是很讲武德事先亮一亮弹簧秤。 还有就是弄虚作假现象也严重。 当然了,一般固定摊位,或者你是经常在他那买东西的老主顾,他是不太敢太过分的,甚至于还给你“高高的”,或者抹个零什么的。 但是如果你是生杵子,而且没带弹簧秤,基本上是坑你没商量。 除了缺斤短两,还有以次充好的。比如说他们卖了整捆菜,不管是整捆的菠菜,韭菜还是大葱,小葱什么的,一般来说都是捆在外表那一层的菜看着比较整齐,比新鲜。 而捆在里面你看不见的那些菜一般都是又小又弱又蔫巴的菜,甚至于有的时候放点野草滥竽充数。 当年和母亲或者奶奶,姥姥什么的去菜市场买菜,遇见这种不让拆捆整捆卖的菜,有经验的家庭妇女一般都从上或下掰开看看里面的情况,估算一下值不值得买。 还有就是那韭菜根什么的,成心给你糊了好多泥,恨不得一两韭菜能有二两泥。遇见这种情况,一般家庭妇女就会把整捆菜往地上顿一顿,把里面多余的泥土给顿下来。 但是如果你要是男同志去买菜,一般他就。心比较大,就稀里糊涂买回来,然后就挨自己老婆一顿呲噔,下次就不让他去买菜了。 小时候我就觉得我爸买菜怎么不知道挑一挑,也不知道去顿上一顿呀。现在想想看,全是套路,因为这样下次就不用他买菜了。呵呵呵。 再有就是那卖粮食的,尤其是最常买的大米里面给你掺沙子。 所以小时候中午蒸米饭的时候先必须得去挑米,不像现在直接就洗吧洗吧就能蒸。 那时候必须得从里面挑沙子,而且里面沙子还不少,就这样吃饭的时候保不齐嚼一个沙粒小石子搁你牙疼。 其实这些沙子都是那帮卖米的商户自己成心往里掺的。 我记得最可气的还不是掺那种普通的小石子沙子的,有人往里掺那种白白色的石头子儿,这个最要命了。 因为白色小石子掺如之后和米一个颜色不好往外挑。 到后来甚至于有的“良心”摊主儿直接摆明告诉你,买十斤米必须再买一两或者二两沙子。 还是沙子和米分开卖。 这算是讲良心的商户,他不给你掺进去,直接摆明了告诉你这一两沙子你得买走,何等的理直气壮,但是当时老百姓似乎还就接受了,现在想想看,都有些匪夷所思,但是当时就是这样。 所以有些事情就是有利有弊。 当年国营经济国营商店里买东西,虽然服务态度不好,但是他绝对不会以次充好,缺斤短两去骗你。 就像你在大超市买那种品牌米什么的,就不会出现刚才我说的那些现象。 顶多遇见陈化米,你再去找超市理论。我记得前几年我还真遇到过这种事,买了那种五公斤的塑料袋的大米,等吃的时候一打开,发现里面一股发霉的馊味。本来以为是自己储存不当所造成的,后来我看新闻,有的商家为了赚取暴利把这种陈化米当成新米卖给客户,简直是心黑透了。 反正百姓吃东西这点玩意儿到现在,年年315,这安全保障就,唉╯﹏╰~~啥也不说了。
More
樟**
5 months ago

Good to Know

Delivery

Similar Places Nearby

Details